今年的六月盛夏,最完美的艺术之旅莫过于欧洲——两年一届的威尼斯双年展、五年一度的卡塞尔文献展、十年一更迭的明斯特雕塑展,以及将在6月13日揭幕的瑞士巴塞尔。换句线年的六月,下次想再“一条龙”地游览四大顶级国际艺术博览会,恐怕还要再等十年。今天,将带您探访这条无与伦比的年度艺术之旅的第一站——
本年度展会仍包括有226家画廊参展的主展区“艺廊荟萃”(Galleries),专门为版画及限量作品而设的“限量编制”(Edition),由32家画廊参与的策展项目“策展专题”(Feature),新晋艺术家和年轻画廊的个展组成的“艺创宣言”(Statements),巴塞尔艺术展的独有展区“意象无限”(Unlimited),由艺术家创作的特定场域雕塑、介入城市环境的艺术和表演作品构成的“城艺之旅”(Parcours),以及“光映现场”(Film)、“与巴塞尔艺术展对话”(Conversations)及“沙龙漫谈”(Salon)。
艺廊荟萃(Galleries)是巴塞尔展会的主要展区,将展示4000多位艺术家创作的绘画、油画、雕塑、装置、印刷艺术品、摄影作品、录像及数码作品等。
“艺创宣言”单元今年将有18间画廊参展,其中8间为首次参与巴塞尔展会,包括魔金石空间和天线空间等。天线空间将呈献关小的装置作品《Air Freshener, Spray》,延续艺术家对于激发虚伪情感的环境氛围的探索。Kate MacGarry 将呈献多媒体展览,展示由马拉维出生的艺术家 Samson Kambalu 创作的“心理地理学”电影,作品启发自美国西部民间传说及早期电影院原型。Kate Werble Gallery 将聚焦呈献阿尔巴尼亚艺术家 Lui Shtini 由3件大型布面油画组成的《Couples》系列作品,艺术家在横向的画组上描绘了两个互相砥触的身躯,探索性格及身份的主题。
魔金石空间带来王墒作品《Sivatherium Sp.》,2016年图片来自:艺术家及画廊
“意象无限”展区自2000年首度引入巴塞尔艺术展后,以其占地1.6万平方米的展览空间,展出了大型雕塑、录像投影、壁画、摄影系列及表演艺术等在传统展位中无法展出的作品。本年度“意象无限”展区将带来76件作品,由赫什洪恩美术馆及雕塑园(Hirshhorn Museum and Sculpture Garden)的总策展人基安尼·杰策(Gianni Jetzer)连续第6年策划。
其中,苏博德·古普塔(Subodh Gupta)在作品《Cooking the World I》中以铝制餐具重建了一座庇护所,并于庇护所内表演烹饪与进食,以此纪念这种仪式行为。道格·阿提肯(Doug Aitken)的影像装置作品《Underwater Pavilions》探索了置于加州附近海域海底的三座镜面雕塑,让观众如同置身其境,与广阔的海洋相连结。
安妮卡·伊(Anicka Yi)的早期装置作品《Skype Sweater》以一个鼓风的降落伞将3个雕塑元素聚合在底座上。而朴赞景的作品《公民森林》则反思战争引起的影响,邀请观众穿过充满声音与影像的装置,象征抗美援朝战争受害者的鬼魂列队而行。芭芭拉·克鲁格(Barbara Kruger)的作品《Untitled (Our people are better than your people)》——最早于1994年巴塞尔美术馆(Kunsthalle Basel)的展览“World Morality”中展出,艺术家利用语言将媒体与政治对人性的强大影响主题化,该主题迄今仍然备受社会高度关注。
“城艺之旅”展区将连续第二年由瑞士比尔斯费尔登(Birsfelden)的 SALTS 总监及策展人萨缪尔·洛伊恩贝格尔(Samuel Leuenberger)策划,在巴塞尔的明斯特广场(Münsterplatz)及周边地区展出22件场地特定装置艺术作品,包括艾未未、卡蒂卡·博克(Katinka Bock)、佩德罗·卡布里塔·李斯(Pedro Cabrita Reis)、米瑞安·坎(Miriam Cahn)、阿曼达·罗斯-何(Amanda Ross-Ho)、里克力·提拉瓦尼(Rirkrit Tiravanija)及曾吴。
艾未未的大型雕塑《Iron Tree》将在明斯特广场为观众创造一个冥想的环境,反思我们与自然、文化、历史及自身之间的关系。伊朗艺术家 Reza Aramesh 的《Site of the Fall: Study of the Renaissance Garden》中,三座手工雕刻并打磨的卡雷拉(Carrera)大理石雕塑分别被置于不同的语境中:包括 Antiquities Museum 的殿堂级展品旁边、莱茵河河岸上,以及巴塞尔民事法院入口处。Aramesh 的作品在形式上暗喻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理想,以受到诅咒、被逐出天堂的受害者为美,借此质疑西方艺术史规条中对苦难的传统表现手法。
在巴塞尔市政厅中,弗莱卡·哈力提(Flaka Haliti)将呈献新作《Concerned by the ghost without being bothered》。作品集合不一样的形状及大小,并以蓝线绘画的广告横幅,暗喻了集会人群、或队伍。曾吴的作品《The secret life of things is open》设于平日作为私人俱乐部的 Club de Bâle 的图书室与吸烟室中,艺术家在此建构了一个琳琅满目的图书馆,当中展示来自与诗人及理论家弗雷德·摩腾(Fred Moten)持续合作完成的作品,包括电影、声音作品及印刷品。图书馆将成为展会一周期间秘密表演节目的入口,并在“城艺之旅之夜”中举办现场表演。
“光映现场”展区将呈献34部电影及录像作品,今年将连续第3年由驻开罗电影策展人玛莎·佐勒(Maxa Zoller)策展,佐勒本年度的策展主题围绕政治展开,包括、种族主义与失败的革命等时事议题。本单元将特别放映由驻纽约电影策展人玛丽安·玛索内(Marian Masone)挑选的斯坦利·图奇(Stanley Tucci)作品《最后的肖像》(Final Portrait),以及约翰·亚康法(John Akomfrah)、卡德尔·阿提亚(Kader Attia)、何翔宇、乌戈·罗迪纳(Ugo Rondinone)及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等艺术家的作品。
6月13日,艺术家何翔宇的电影《游》将在巴塞尔艺术展现场进行欧洲首映。影片记述艺术家回到位于中国与北韩边境的家乡宽甸,以复杂的角度对变化的环境进行了深入观察。他采访了曾参与抗美援朝的和来自北韩的“脱北者”。在影片优美自然风景的衬托之下,呈现出了其家乡的矛盾特性。
白立方画廊带来何翔宇作品《游》,96’,2017年图片来自:艺术家及画廊
特别放映环节的斯坦利·图奇作品《最后的肖像》将于6月16日进行国际首映,作品由澳洲演员杰弗里·拉什(Geoffrey Rush)主演,让观众一窥瑞士画家及雕塑家阿尔贝托·贾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在离世前两年间的工作室环境与个人性情。
斯坦利·图奇导演《最后的肖像》,90分钟,2017年图片来自:艺术家及画廊
此次巴塞尔有5家中国本土画廊参展,参展艺术家超过4000位,17家画廊是首次参展瑞士巴塞尔,其中有三家画廊来自亚太地区,包括来自中国上海的天线空间、北京的魔金石空间和来自新西兰的Hopkinson Mossman画廊。
主展区“艺廊荟萃”(Galleries)将展示226家画廊,呈献其最优秀的油画、雕塑、绘画、装置艺术、摄影、录像及限量作品,中国本土画廊长征空间、香格纳画廊和来自广州的维他命艺术空间将在主展区亮相。天线空间和魔金石空间分别带来年轻艺术家关小和王墒参展“艺创宣言”(Statements)展区。
陈天灼《Dear》,2016,长征空间展位,装置,不锈钢钛板,200.0×90.0×92.0厘米
玻璃增强纤维混凝土、大理石颗粒、砂岩颗粒、钢、矿物颜料,300 x 80 厘米
长征空间展位, 装置, 镜面不锈钢,金属链条,74.0 × 97.0厘米
长征空间展位, 装置,不锈钢,皮革,链条 240.0 × 242.0 厘米
刘韡,《TBC》,2017,长征空间展位,布面油画,180.0 × 220.0 厘米
苏予昕,《三倍静态》,2017,长征空间展位,布面油画、丙烯,100 x 160 cm
香格纳画廊将携鸟头、耿建翌、韩锋、欧阳春、孙逊、余友涵、赵仁辉和赵洋等艺术家的作品参展,每件参展作品都呈现出艺术家的近阶段现况。鸟头以展览“欢迎来到鸟头世界——意大利2017”作为在米兰艺术空间Gluck50驻地项目的总结,此次参展作品也来自这一驻地项目的成果。在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主题馆正在展出的耿建翌的“书”系列,为艺术家自上世纪90年代至2000年所创作,该系列部分作品也将会在本次香格纳展位上呈现。韩锋以及新加坡艺术家赵仁辉分别在香格纳北京以及新加坡空间举办其个展,前者的“Somewhere”系列的作品以及后者的“圣诞岛,自然而然”系列作品也将登陆此次艺博会。近日被提名为ArtReview Asia Future Greats之一的艺术家赵洋将展出其油画作品。
余友涵,大土豆,2007,香格纳画廊展位,布面丙烯,185.0 × 172.0厘米
韩锋,《Door》,2015,香格纳画廊展位,布面丙烯,200.0 × 150.0厘米
耿建翌,《无法命名(35)》,1996,香格纳画廊展位,绘画,剪纸,24.0 × 18.0厘米
赵仁辉,《纪念圣诞岛上的最后一只猫》,2016,香格纳画廊展位,装置,木,树脂,90.0 × 80.0 × 50.0厘米
耿建翌,《重叠受光部之一(160) 》,1996,香格纳画廊展位,绘画 纸上水彩分布在画面正反两面、剪纸,21.5 × 19.5 × .3厘米
耿建翌,《重叠受光部之三(160) 》,1996,香格纳画廊展位,绘画 纸上水彩分布在画面正反两面、剪纸,21.5 × 19.5 × .3 厘米
耿建翌,《重叠受光部之二(160) 》,1996,香格纳画廊展位,绘画 纸上水彩分布在画面正反两面、剪纸,21.5 × 19.5 × .3 厘米
耿建翌,《重叠受光部之四(160) 》,1996,香格纳画廊展位,绘画 纸上水彩分布在画面正反两面、剪纸,21.5 × 19.5厘米
耿建翌,《重叠受光部之五(160) 》,1996,香格纳画廊展位,绘画 纸上水彩分布在画面正反两面、剪纸,21.5 × 19.5 × .3 厘米
鸟头,《情放志荡-2017-22》,2017,香格纳画廊展位,摄影,银盐黑白冲洗和Lambda彩色打印,金属钉固定,90.0 × 115.0厘米
鸟头,《情放志荡-2017-10》,2017,香格纳画廊展位,摄影,银盐黑白冲洗和Lambda彩色打印,金属钉固定,90.0 × 115.0厘米
孙逊,《诸神之首》,2014,香格纳画廊展位,纸上绘画油画棒、手工桑皮纸, 昆虫标本,300.0 × 200.0厘米
赵洋,《黑洞》,2014,香格纳画廊展位,布面油画,180.0 × 180.0厘米
欧阳春,《城郊》,2012,香格纳画廊展位,布面油画,280.0 × 220.0厘米
耿建翌,《阅读方式 (99)》,2001,香格纳画廊展位,综合材料,书、红墨水,19.1 × 26.5 × 5.7 厘米
郑国谷,1970年出生于广东省西南部的阳江,这里位于中国南海的边缘,以生产刀剪而闻名。郑国谷成长于艺术世家,其父为中国传统乐曲制造工匠和演唱家,曾为香港歌剧院工作,阳江东部五小时车程。青年时期,郑国谷和同辈艺术家通过电视、好莱坞电影的盗版 VCD 和电脑游戏了解西方和香港。虽然他的身体与外界相对隔绝,但在精神上他慢慢的开始了解西方,认为全新的经历和自由是理所应当。他进入广东美术学院学习,主修版画复制。在校期间,他曾于 1991 年加入由稍年长的艺术家成立的大尾象工作组(林一林、陈劭雄、徐坦、梁矩辉),他们鼓励青年艺术家尝试表演艺术和概念艺术。2002年与陈再炎、孙庆麟创办阳江组,荣获06年中国当代艺术奖,现任教于北师大珠海分校国际传媒设计学院。
艺创宣言(Statements)展区每年呈献崭露头角的新晋艺术家和年轻艺廊的个展,今年有18间画廊参展,其中8间为首次参与巴塞尔展会,2013年创立于上海的天线年生于中国重庆的关小,现在北京工作、生活,此次参展瑞士巴塞尔,她的全新装置作品《Air Freshener, Spray》将展出,延续艺术家对于激发虚伪情感的环境氛围的探索。
关小的创作包括影像、装置和雕塑。2013年,关小于魔金石空间举办首个个展“幸存者的狩猎”,展览以作品陈述关小的观点——万物都在狩猎,一切都是猎物,能把精神世界存活下来,就是幸存者。此次个展后,关小在国内外的影响力逐步升温:2014年,她在柏林举办两次个展;2015年,她入围了“第二届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并在当年于上海天线空间举办个展“关小:基本逻辑”。不难看出,三十而立后的关小,近几年保持很稳定的活跃度。
值得一提的是,在关小的影像作品中,常常会出现文本。它们看似不与作品对应,却真实记录了关小的思考轨迹。关小说,她的作品往往从撰写一段文字开始,这些文字可能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一次短暂的对话,或是长达半本书的文本创作。不过,当她开始制作图像时,那些最初的想法可能已“不记得了”——即便如此,她认为这是一种“清楚地清楚自己想做什么的不记得”,因为作品的核心已深刻扎根于她的思维里。
除视频以外,关小还创作过不少雕塑和装置,内容涉及博物馆级的远古文物、球鞋、音箱、和其它运动器材设备等。这些装置或许和她的生活经历相关——她爱街头、爱音乐、爱电影、舞蹈、手工艺,但她并不想把这些日常物“符号化”,她认为,它们只是作为一个“概念”而存在。
2008年创立于北京的魔金石空间也是首次参展瑞士巴塞尔,展位同在艺创宣言展区,带来王墒的最新项目。王墒,1984年生于北京。同时作为一名艺术家和执业宝石学家,他常常在作品中探索地质、自然历史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在“艺创宣言”单元,王墒以中国传统艺术中常见的风景山水题材为出发点,以全新的雕塑系列作品再诠释天人合一的理想。
通过引述传统山水和文人石中所蕴含的对于自然的崇尚,王墒试图阐释当下科技与自然关系中产生的新的现实与困惑。艺术家有意和传统艺术中对于自然的表现进行区别,舍弃水墨画中对山石的摹绘,用大理石纹理的高清图片制成伪造自然形态的雕塑。这些三维形态的表面经由数码改造——色彩与图案被层层叠加变换,最终构成抽象山石不锈钢形状上的纹理。这些结构共同构成了一个地质淀积层,记录下无序流动、互相碰撞的地质事件,同时也将人类科技作为一个可见的影响一并纳入。这是对我们所生活的新的地质纪元——人类世——的诉说;是对当下人类文明慢慢的变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地质因素的纪念与展现。
另一系列的雕塑以山石多样的表现方式为构造元素。每一个“文人石”雕塑都融汇了多种美学语言,仿如由不同晶体所凝聚而成的矿石结晶。王墒联结人类美学的多种语言使它们与自然发生碰撞,从而令假山庭院由玄妙的冥想空间变为不同价值意义与它们荒诞的自然背景互相冲撞的地带。在展会上,宛如庭院的欢庆布景中弥漫着一丝荒诞的气息。它似乎传递了一种欢庆与焦虑并存的视角——一面玩味似的引用对东方美学的阅读,同时更植根于当下我们的文明与科技发展在现实中的诸多矛盾。
王墒现生活和工作于北京。他毕业于金匠大学(Goldsmiths College)和皇家艺术学院(Royal College of Art)。毕业后,他参加了美国宝石研究院的课程,并从事珠宝行业。在这段他自己称为“生活实践”的过程中,通过所获得的知识和体验,他逐渐明确了自己此后艺术创作的理念。他的绘画、装置、雕塑以及影片从不同角度诉说自然的历史,并以此审视当今人类对自身文明与大自然关系的质疑。个展:艺创宣言,巴塞尔艺术展,巴塞尔(2017);魔金石空间,北京(2015);OCAT深圳馆,深圳(2014);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1)。群展:天线);意大利卡萨雷斯博物馆,意大利(2015);BETWEEN艺术实验室,上海(2015);OCAT深圳馆,深圳(2014);日本桥三越,东京(2012)。
值得一提的是,本年度第18届Baloise Art Prize将从艺创宣言展区的参展艺术家中挑选最多两位艺术家为得奖者,得奖名单将于展会期间公布。Baloise集团也将买下得奖艺术家的作品,并捐赠予两间顶尖欧洲博物馆。机构将为该奖项的得奖者举办个展。